中文(简体)
设为首页 网站后台
医疗器械页头.jpg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动态>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广东将这样发力!
10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介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进展成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出席发布会介绍广东中医药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 徐庆锋



徐庆锋介绍广东中医药发展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我们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扎实成果。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和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两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部署出台一系列中医药发展的举措。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施工蓝图”全面绘就。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省、市、县三级党委常委全部参会,省委主要领导对我省中医药工作作出总体部署。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粤港澳中医药发展迈入“湾区时代”。

二是密切联动配合,一批中医药改革举措“破土”实施。广东省中医药局党组正式成立,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医药管理机构实现全覆盖。地方法规《广东省中医药条例》正式颁布施行。省各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中医药改革举措。省中医药局开展湾区内地城市公立中医医院招聘港澳中医师试点,省工信、农业和中医药部门联合开展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省医保局出台《关于开展医保支付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省药监局开展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广东注册流程,省商务厅协助推动中医药融入广交会展示等等政策出台。

三是全面推进建设,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步显现。首先是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目前全省中医医疗机构达2.3万个,中医医院192家,中医执业医师5万名,年中医诊疗服务量突破2亿人次,占全省诊疗服务总量的24.7%。省内有5家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和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在近两年度的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进入前100名的医院数量连续居于首位。今年5月,中医药参与应对广东本土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救治德尔塔变异毒株感染病例的临床方案,为全国应对变异毒株疫情作出了广东贡献。其次是中医药教育、科研、文化资源加快集聚。目前广东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办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居全国前列。建设了以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科研平台。我省创制的中药饮片、中药方剂、中药配方颗粒编码标准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可,成为国际通行标准。省内有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1个,数量居全国首位。由广东创作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电视连续剧、动漫作品引发良好反响。最后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提速。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10多万亩,产值310多亿元。中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省内有规模和竞争力领先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破壁饮片生产企业,培育了全球首个以中药为主营业务的全球500强企业。

展望“十四五”,广东将坚持“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并举,进一步发扬广东“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加快构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治理体系,全力推动广东中医药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努力为全国中医药发展贡献广东力量。







新华网记者:

在坚持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特色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徐庆锋:在建设中医药强省过程中,广东一直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

❏  在传承方面:

一是率先面向全国挖掘民间中医药特色技术,连续12年开展“杏林寻宝”活动,累计梳理中医药特色技术415项,实地走访212项,形成相关专著62部、研究课题102项,发表相关论文151篇

二是率先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运用纯中医治疗手段开展危急重症救治,推动“经典回归临床、临床回归经典”,促进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救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经典病房”建设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三是扎实推进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近5年来共有2705人取得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证书和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1271人取得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

❏ 在创新方面:

一是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体系。我省分别建立了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和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省中医骨伤研究院、省中西医结合代谢病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同时还建设有2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5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2家省级中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与省中医药局共同建设省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被批准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中医药大学,标志着我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以项目带动成果产出。我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专门设立“岭南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省中医药局设立了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院内中药制剂、省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等项目,推动中医药医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广东省2项中医药类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有33项中医药类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2项。一批原创于广东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已经成功产业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我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率先开展的中药配方颗粒关键技术研究,让传统中药饮片的使用更加便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系统开展历代岭南中医药名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研究,编撰《岭南医藏》,进一步传承岭南中医药精华。推进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建设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努力在解决中医药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上作出广东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记者:

请问徐局长,我们知道,近期暴发的多点散发疫情,也是德尔塔变异毒株,刚才您也介绍了,广东应对本土疫情也是德尔塔的变异株,中医药方面,在临床上治疗患者,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广东经验主要有哪些方面?


徐庆锋:在今年5月份我省发生的本土疫情中,我省定点救治医院全面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范围,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中医药全面参与了190例阳性感染者的诊治,其中在广州治疗的166例感染者中,采用纯中医治疗118例,占比达71.0%。在与德尔塔变异毒株的正面交锋中,广东第一次面对德尔塔,坚持中西医协同确保了“零死亡”。

根据一线专家的临床总结,实践表明中医药应对德尔塔变异毒株感染者轻型和普通型有较好的效果,在阻断重症上也有一定疗效。第一,临床上我们发现德尔塔病毒感染者发热比例超过80%,其中温度超过39摄氏度的高热患者占34.5%,由于德尔塔病毒载量高,患者感染后病情进展很快,短时内有可能转为重症或直接转为危重症。高热持续48小时不退意味着患者病情转重,对此,在清热解暑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使用了安宫牛黄丸,在患病早期成功阻断重症化趋势。第二,在危重症和重症的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同时灵活使用中医药方案。一些重症患者早期以气虚为主,极度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微弱,舌苔黄厚腻,对此使用西洋参汤或者高丽参汤补气。最大限度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免疫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中医药参与患者救治在减轻发热等症状及阻断病情进展、提高免疫功能、减少病毒载量、缩短患者转阴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探索了变异毒株病例救治的中西医协同的路径和方法。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在基层有着广阔的空间,请问“十四五”时期,在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方面,准备继续开展哪些方面工作,畅通基层群众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徐庆锋:广东一直把“强基层”作为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直接投入21.52亿元用于县级中医医院的升级改造,我们还建设了1715家基层中医馆,目前我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9.9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诊疗量占比达31.19%,有力提升了群众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一是全面开展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引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中医药工作积极性,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在全省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30万以上常住人口县二甲中医医院全覆盖。支持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加强医疗联合体中医药工作,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中医药服务新体系。在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融诊疗、康养、健康管理和中药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综合体,打造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品牌,更好满足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是进一步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每年将为基层订单定向免费培养500名中医专业学生。实施中医薪火传承工程,开展“省市名中医带基层骨干”对口带教工作,培养2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实施县域中医药人员县管镇用,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将不低于执业医师总数的20%。

四是实施基层中医馆再提升工程。为全省基层中医馆配备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强化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确保基层中医馆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